写科技论文往往是大家比较头痛的一件事情,做实验已经很辛苦,可把这些实验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稿子也一样特别痛苦,期间充满着纠结、心累与无奈。下面根据我写论文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下我写论文的一些心得。也许不适合所有情况,也许也不是最佳的方式,但不妨先根据下面的经验进行尝试,避免自己走一些弯路。

写论文的顺序

最初写论文时都是从头开始写,即背景、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顺序,最后再写摘要。虽然这种方法并非不行,但根据自己这些年来写文章的体验,这种从头写的方法其实并不值得推荐,下面给出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先写大纲

这有点想小时候学些作文(但不是考试),老师一般会要求大家先把大纲拟好,因为这样在正式写论文的时候就不会想到哪里写哪里,容易出现偏题、不知道要写什么等问题。写大纲也是个头脑风暴的过程,先树立一个大的“图”,然后细节到知道每个部分需要写什么。我建议用 bullet point 描述每个段落该写什么。比如背景一般分为4-5个段落,包括课题背景大背景、此领域的重要性、目前已经有哪些研究,他们的优缺点是什么、本论文的中点是什么。这种描述还是比较模糊的,若能知道比如课题大背景要写些什么、目前已有研究有哪几类就更好了。写完大纲就可以开始写正文。

先写方法还是先写背景

有些人喜欢先写背景,因为整个故事应该是从背景开始;有些人喜欢先写方法,因为这个最好写,最后才写背景,因为背景需要比较多的“写作技巧”以及“背景知识”,需要查阅、梳理很多文献。这两种都可以,我更偏向后者,毕竟当大纲写完时,其实自己已经很明确整个故事的流程,因此可以跳过背景,从简单的地方下手,以免出现“无从下笔”的尴尬。

写结果前要先整理图表

在写大纲时,其实就已经知道结果要大概怎么写,即已经知道该呈现哪实验些结果,但写大纲时表格和图片可能还只是在自己的脑子里,并没有具体的绘制与整理。那么在写结果前就应该好好把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先整理出来。有人说结果部分的本质就是看图说话,当把这些图都整理完时,结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只是光看图表读者无法理解罢了,需要有些文字对其进行描述。

先写结论最后写摘要

一般结论不需要在大纲里体现,当论文的方法、结果与讨论写完时,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有些文章结果与讨论写在一起,而有些文章把讨论与结论写在一起,可见他们之间关系之密切,我个人觉得如果自己没有把握保证读者愿意从头认真都到尾并且自己书写流畅、内容足够吸引人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结果讨论结论分开写,这样读者自然在阅读前就已经明确这些文字在做什么。
当所有内容都写完,包括背景部分,才可以开始写摘要,因为摘要本身包含背景、方法、结果与结论。因此建议最后写摘要。

论文字数

普通的论文字数(仅算正文且不考虑表格和参考文献)字数控制在4000-5000即可,Office Word的字数统计最终在6000-8000内为比较合理的。太短则显得工作量不足,太长则很难叙述清楚,尽管杂志一般要求总字数在12000以内都可以。

根据我个人经验,论文的字数安排可以按下面作为参考。

  • 背景介绍:500-1000个单词
  • 方法: 800-1500个单词
  • 结果: 1000-1500个单词
  • 讨论: 800-1000个单词
  • 结论:100-300个单词

如果结果与讨论写的比较多,可以考虑在背景部分稍微删减一些,反之亦然。

结果和讨论的区别是什么

能问这种问题,相信往往是结果、讨论、结论分开的情况下,此时总是纠结到底哪些是结果,哪些才是讨论。我个人认为:
结果仅仅是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一般会与方法呼应,即在方法中介绍的使用方法,并在结果中描述相应的图表。讨论则应该呼应文章的主题,一般涉及一些比较性的内容,比如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则一般会在讨论中进一步描述新方法与过去方法之间的区别,从结果中看到效果也比较好;如果方法并不新但结果确实很出众,则可以很同行过去的工作进行比较,以显示出该工作的优秀。如果没有什么好介绍,则可以考虑称述该方法的优缺点,既体现出该工作的创新处,也已承认的目前的不足处,审稿人自然不会太过于为难。结果与讨论的详细对比可参考下面这张图片。

https://www.editage.com/insights/5-differences-between-the-results-and-discussion-s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