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个星期就要开学,进入我的研究生-博士生生涯,我知道这意味着我要痛苦足足五年。许多身边的朋友都很吃惊为什么我会选择要读硕博,上海人普遍觉得,找份工作,找个对象,购房买车结婚生子是最幸福的日子,博士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同龄的小姑娘根本不敢找一个博士生做男友,因为她们等不了五年。我读博士的原因自己也说不清楚,兴许是所波逐流,同寝的6个室友不是读研就是出国读研;也许是自己有颗学术梦,总觉得自己要靠努力来改变这个世界,没有做商人的基因,没有做官的背景,至少有个做科学家的心;也许只是因为自己还不想工作罢了。原因其实不是很重要,听从心的方向,它指引着我要读研究生,要拿到博士学历,这样的回答虽然不让人满意,但应该就是真正的原因了。

曾经看过一位斯坦福大学学生写的《The PHD Grind》,他让我了解到PHD真不好拿,会面临许多失败,碰到许多看似模棱两可的抉择,幸好我在中国一所很普通的大学,鲜有“用功的”学生拿不到学位的,所以我也没有太大的学术压力。倒是老怕我毕业以后该怎么办,27周岁的人没工作经历,空有一张文凭。有些担心过早了,有道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我应该担心现在的一些状况。

大学毕业后,身边的朋友似乎都变了,大部分学了车,找了工作租了房在上海过着朝九晚五的“安定”日子。而我仿佛迷失在公路上一样,路其实只有一条,往前走就对了,可周围空无一人,偶尔有几辆车飘过,还没来得及仔细看看,它已逐渐消失。我可以学习英语,看看小说,偶尔出上海放松下心情,抑或研究下自己关注的方向,而我暑假确实把这些都做了,可心灵依然很空虚,什么都做了,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我没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在自己的生活里,没办法关掉手机,躲在图书馆静静的看完一本书,也没办法学一个下午的英语,做什么都没法沉下心,这不是个读研的姿态。

有学者说,每周必须花60个小时在研究上,才能胜任硕士、博士学位。我觉得其实,40个小时就够了,但要保证40个小时全神贯注地做实验,这是难以做到的。当你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献的时候,很有可能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然后偶尔玩玩手机,偶尔看看风景,甚至睡一觉,那这样原本2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事,偏偏要3个小时才能完成,而效果未见得比满状态两个小时要好。我要想学的,便是怎么用这40个小时达到60个小时的效果。

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我因此而节约了20个小时,这20个小时用来做什么呢?玩吗?其实做什么都行,但一定要行动,一定要让自己觉得有意义做这件事。我们常常抱怨时间太少,其实当我们真的有效率起来,就发现其实时间有很多,多得不知道时间要用来做什么,于是才会觉得60小时做完的事情,为什么要压缩到40个小时,边看书边玩手机很享受,为什么要一心一意地费脑子?就是这个潜在想法,才使得我们发现,有些人玩游戏时间也不少,花在恋爱的时间也很多,可为什么研究能力还这么强,真的是因为智商高吗?

一个研究生,一个星期60个小时花在学术上并不稀奇,而且很容易做到,毕竟社交娱乐的机会不多,可我们是否真的能在60个小时里能做到40个小时的效率呢?